根据相关规范,
钢管桩主要适用于以下场景:1. 应急抢险与突发地质灾害治理场景描述:在滑坡、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中,需快速实施支挡措施。依据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》6.1.8指出,应急治理优先选择简易工程措施(如地表防渗、裂缝回填),必要时可采用
钢管桩等临时支挡措施。钢管桩施工便捷、速度快,适用于快速稳定滑体或危岩体。2. 微型抗滑桩群(组合桩)场景描述:滑体厚度较薄、滑坡推力较小的滑坡治理,或施工空间受限(如狭窄场地、邻近建筑物)。依据《抗滑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》6.6节规定,微型桩(直径100–300mm)可采用钢管作为受力筋材,通过组合桩群(如“品”字形布置)提高抗滑能力。《抗滑桩施工技术规范》10.5.4提到,钢管可作为微型桩的筋材,接头采用丝扣连接,适用于快速成桩。3. 地下水丰富或软弱地层
场景描述:地下水位高、存在流塑状淤泥、砂土层或易坍塌地层时,人工挖孔桩风险高。依据《采空塌陷防治工程施工规范》7.3.8规定,地下水位以下或有承压水的砂土层、流塑状淤泥层,禁止使用人工挖孔桩,推荐机械成孔桩(如钢管桩)。《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规范》6.4.1.2指出,人工挖孔桩不适用于水量大或孔壁易坍塌地层,此时钢管桩更安全。4. 岩溶塌陷区穿越溶洞场景描述:需穿越溶洞或软弱填充物,桩端需锚固于稳定岩层。依据《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规范》6.4.1.4要求,桩端以下5m范围内存在溶洞时,桩应穿越溶洞至稳定岩体,钢管桩可通过机械成孔实现深部嵌固。5. 采空塌陷区穿越不稳定地层场景描述:采空区覆岩裂隙发育、顶板垮落严重时,需穿越不稳定地层。依据《采空塌陷防治工程施工规范》7.3.8明确,顶板完整性差或塌落严重时,应选用机械成孔桩(如钢管桩)。
6. 桩式拦石墙支撑结构场景描述:陡坡危岩落石区,需设置桩板式或桩墙式拦石结构。依据《地质灾害拦石墙工程设计规范》9.1.2指出,地形陡峭、地基条件差的落石区宜采用桩式拦石墙,钢管桩可作为支撑构件。7. 施工空间受限或对振动敏感区域场景描述:邻近建筑物、文物保护区或城市密集区,需减少施工振动和场地扰动。依据:《抗滑桩施工技术规范》10.5节提到,钢管桩施工机具体积小、噪声低,适用于狭窄场地。《工程地质手册》提及钢管桩适用于排土量少的场景,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。
总结钢管桩的核心优势在于 施工便捷、适应复杂水文地质条件(如地下水、软弱地层),主要适用于:应急抢险(快速支挡);微型抗滑桩群(小推力滑坡);高地下水或易坍塌地层(替代人工挖孔桩);岩溶/采空区穿越工程;空间受限或敏感环境(如城市密集区、文物保护地段)。
相关标签: